原油国际中转是青岛港(601298)的一项重要业务,目前传统做法是通过保税油罐进行转口接卸,受疫情影响,山东地炼企业普遍降量减产,原油需求和消耗量少,港口罐容处于高位运行,港口原油疏港压力极大。而根据运抵港口的停泊船舶能力不同,大型货轮无法直接停靠,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首创“大船换装小船”的无储罐直接装卸国际中转,对于已经确定转口出境的原油,青岛海关所属黄岛海关创新无储罐直接装卸的原油国际中转监管模式,通过对原油途经管道的有效监管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装卸原油的数量和品质进行管控,实现国际原油中转监管。
主要做法
BP英国国家石油公司采购的加拿大冷胡石油用30万吨级的“圣拉蒙”轮运抵青岛港,因迟迟无法卸船原油,BP公司将其中7.9万吨印度,但印度收货港口仅能靠泊15万吨级油轮。传统做法是通过保税油罐进行转口接卸,因没有罐容而无法操作,该批原油需要在青岛港实现“大船换装小船”的直接装卸国际中转。从研究政策规定和实际作业条件入手,确定作业模式。研究舱单申报手续和理货运抵数据和规范、边卸边装的运抵数据问题、第三方检测的范围和内容,确定直接装卸国际中转业务的合规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企业提供的管线图掌握管线的实际使用情况,梳理实际管线各种阀门压力表的控制节点,审核船舶作业方案、管道原有媒体置换的技术操作等,确保监管全覆盖,数据可查可控。与此同时做好事后评估,有效防控风险。原油船船接卸完毕后,据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重量报告,对国际转运准单的装卸量进行修正;审核相关52个阀门、8个压力表的数据记录,确保按预订方案中的管道线路作业;审核第三方检测提供的数十份报告,对两船装卸的数量和品质等进行比对,防止原油串换。
实践效果
大幅降低物流成本。较旧模式通过保税油罐方式保税转口,新模式下船舶无需等待可完成装卸,每天可为企业节省6万美元的巨额滞期费用,还能够节省中转环节保税油罐的租赁费用。
完善青岛口岸功能培育码头新的业务增长点。国际中转量占比是码头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原油无储罐间直接装卸的国际中转业务开通后,将完善青岛港的功能范围,拓展国际中转业务,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助力枢纽港建设。
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总结试点情况,优化作业监管模式,形成固定业务流程。
二是支持油港管线管网改造升级,做到记录可查可靠,关键生产数据和海关联网。
三是支持油港政策升级,助力青岛油港建设辐射周边地区的国际原油贸易集散中心和中转基地。 (本报记者)